春节过后,部分自主车企2023年财报陆续发布。整体来看,比亚迪全年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长双获丰收,长城汽车与吉利汽车在全年营收上相差不大,但相比之下长城汽车的同比增长更加明显。尤其是净利润方面,吉利汽车仅仅是微增。
尽管去年“价格战”烽烟四起,但对于实力车企来说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反而是借助新能源化与全球化趋势,一些车企在经过前几年的布局后,在过去的2023年收获喜悦。相比蔚来、小鹏等仍处于亏损状态的造车新势力,主流自主车企不仅营收可观,同时同比增长的净利润也让人羡慕。
比亚迪单车利润近万元
要说2023年营收哪家强,无疑是比亚迪最牛。从日前比亚迪发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全年营业收入6023.2亿元,同比增42%,净利润300.4亿元,同比增80.7%,经营性现金流净额1697.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面对新能源化趋势,比亚迪凭借出色的产品力在过去的2023年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全年销量突破300万辆,同时超过300亿元的净利润,也让其成为自主车企中最赚钱的企业。相较于目前一些仍在亏损,为资金来源而发愁的车企,比亚迪简直是土豪般存在。此外,估算比亚迪的单车利润超过0.9万元,在自主品牌中这个数值算是比较高的。
当然,比亚迪营收增长与其押宝新能源有着密切关联。作为国内较早进军新能源赛道的车企,丰富的产品矩阵让比亚迪在国内找不到对手。同时,在以销量取胜之余,比亚迪还持续推动新能源高端化进程。去年,比亚迪相继发布易四方、云辇、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等多项颠覆性技术的同时,还推出售价超100万元的仰望品牌,实现从高端、中高端到主流新能源车型全覆盖。
不得不说,在这个科技就是力量的时代,手里有刀片电池、e平台3.0、DM-i超级混动技术等三大领先的核心技术的比亚迪,能够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呼风唤雨,靠的就是实力。
奇瑞单车均价超15万元
今年年初,奇瑞集团发布2023年产销数据显示,2023年累计销量达到188.13万辆,同比增长52.6%。2023年营收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超50%,全年单月销量实现“十二连涨”。
虽然作为一家没有上市的企业,看不到奇瑞汽车的净利润变化数据,不过从全年出口超93万辆并且单车售价高于国内数倍的表现来看,奇瑞净利润增长同比应该不差比亚迪。
作为业内公认的“理工男”,在技术上肯埋头苦干的奇瑞汽车并没有因为新能源化趋势而丢失燃油车的优势,而是通过多渠道运作,让奇瑞汽车在不同赛道上均获得发展。并且估算奇瑞汽车单车均价超15万元,在自主车企中,这个价格相当给力了。
产品上,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乘用车品牌各尽其责、齐头并进。在燃油车市场,星途主攻15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以高品质产品来宠粉,并将星途车型在海外卖到40万元以上;而在新能源领域,奇瑞不仅有纯电的星纪元车系,还有智能电动汽车引领品牌iCAR,再加上还有其它品牌混动车型助力,让奇瑞在未来的新能源赛道上可以加足马力奔跑。
吉利单车利润不如长城汽车
从自主车企发布的财报来看,长城汽车与吉利汽车在去年营收方面旗鼓相当。其中,长城汽车公司2023全年营收达到了1732.12亿元,较上一年大幅增长了26.12%,扣非归母净利润达到48.34亿元,同比增长7.98%;吉利汽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92亿元,同比增长21%,创历史新高;实现归母净利润达53.08亿元,同比微增1%。
2023年,吉利汽车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累计销量为168.65万辆,同比增长约18%,年销量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车累计销量约48.76万辆,同比增长超48%。公司全年累计出口销量也达到了27.41万辆,同比增长超38%。
2023年全年长城汽车销量123.07万辆,同比增长15.29%。其中,长城汽车新能源累计销量26.2万辆,同比增长98.74%;海外累计销售31.6万辆,同比增长82.48%。
从数据来看,吉利汽车的销量超过长城汽车,但营收对比优势不明显,主要因素还是两者单车利润的差异。初步估算,吉利单车利润在0.3万元出头,单车均价在10万元左右,而长城单车利润将近0.4万元,单车均价超14万元,如此一来就能看出长城汽车尽管销量少但净利润不比吉利差的原因。
不过,作为两家民企造车的代表,近几年吉利汽车与长城汽车,在产业变革中不断调整。前些年,两家车企相继推出燃油车高端品牌领克、魏牌,到如今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吉利与长城也是敢于试错与创新,因此对行业的精准预判,让他们能以领先的技术、出色的产品力跑赢市场大盘。
在《车壹圈》看来:对比四家车企营收状况,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仍能取得骄人的业务,企业实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坚持“长期主义”,成为企业全面发力的重要推手。
以比亚迪、奇瑞为例,一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深耕多年,从不被人理解到一鸣惊人。另一个是埋头于对技术孜孜不倦地追求,在各个领域都能抓住核心技术,以出色的产品力实现多领域领先。
正是在不计成本的研发投入与“长期主义”共同引领下,这些实力车企才能在产业变革中攻克一个又一个壁垒。面对当下内卷的市场,依然底气十足。对于一些车企而言,它们虽不是新能源赛道先行者,但是凭借雄厚的造车基础与技术实力,依然能实现赶超且日子过得不错。
推荐阅读: